糖心vlog破解免费

您的位置: 首页 >专题专栏>党员大会>基层风采>详细内容

师说新语 | 席雯婷:以艺术之形塑品德之魂

来源:党委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2-12-04 20:57:01 浏览次数: 【字体: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以艺术之形塑品德之魂》。

早在《礼记》中,我们的先辈便为我们明确了教师的职责,“师者也,教之以事而喻诸德者也。”我们作为教师,既要教给学生专业的学科知识,又要让学生知晓立身处世的品德。我认为作为一名师范学校的教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师德更是重中之重。

“仁者爱人,师者世范。”相信我们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听过这句话。是的,这句话是我校的校训。师者当为师,更当为范。希望这句话,我们每位同学都能用心感悟。我在日常教学中,便以此为要求督促自己,时时反躬自问。我通过参加各类音乐专业培训、音乐会不断延伸自己知识储备的广度和深度,扎实精深自己的音乐专业知识功底;通过参加各类教学比赛敦促自己提高综合教学能力;通过认真上好每一堂课批好每一份作业来坚持勤勉的教学态度。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精益求精,做好一位合格的人民教师。但仅此还不够。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这一指示为艺术课程与思政课融合提供了基本遵循,这赋予了新时代下音乐教师新的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所要求的“同向同行”和“协同效应”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它倡导把思想政治教育与各学科有机融合,将思想政治教育的隐性与显性结合起来。我们都知道,思政课堂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是一门具体的显性课程。而艺术学科的教育主要通过“艺术审美教育”对学生进行价值观和情操上的引导。其中优秀的艺术作品就是隐性思政教育资源。作为一名音乐教师,在学校和系部的领导下,我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的号召,发挥了作为一位艺术学科老师的优势,以艺术特有的表现形式来实现思政教育与艺术教育的融合,进行了课程思政视阈下的音乐教学探索。

在课堂上,我更加注重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民族音乐文化、红色歌曲的内涵讲授。这些优秀的音乐作品无论是歌词还是旋律背后都凝结了艺术创作者的智慧,体现着艺术创作那个年代的时代特色。我们知道红色歌曲向来具有特殊的思想教育作用,我在课堂上精心挑选的那些饱含深厚爱国情操的音乐曲目,随着或激昂或悲愤的音乐歌词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情绪体验,这些起伏的情绪往往无法用语言表达却能得到他们的情感共鸣,欣赏者通过音乐起伏引发内心的激荡澎湃,激发听者巨大的震撼和鼓舞。当他们与音乐产生强烈的情绪碰撞时,他们便会潜移默化地认可这种音乐文化内涵,或是对爱国主义情操的提升,或是对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认可,或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拥护,或是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期许。这样便达到了音乐审美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的目标。我们常说要“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哪里来?我们说的“爱国情怀”又从哪里来?这些都可以在我们的音乐教学中传播。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文化背后就蕴藏着丰富的隐形思想政治教资源,就是“文化自信”的立足点,就是“爱国情怀”的培育地。我们说,音乐教育不仅是美育,更能德育。

那么现在的我,是一位合格的教师了吗,我时常扪心自问。我不能妄自回答我自己的疑问,但当我被一系15级学生评为“我最喜爱的老师”的时候,我想我至少,正在走在前行的路上。

从教期间,我一直在思考,什么是师德?这是一个常看常新的问题,随着时代的变化,师德的概念好像也在与时俱进。但实则师德的内核,始终没有改变。

不论是圣先师孔子还是现代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或是党的十八大报告中,都明确了师德的内核始终都是,教师通过自身高洁的品德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依然会尽我所能的前行在成为一名优秀教师的路上。

那么我们的同学们呢?

考过教师资格证的同学们一定都背过教师的职业素养。那些印在纸上的知识点,打上了必考的标记,同学们在背诵的时候,真的仅仅是背下了一个知识点吗?

希望我们在座的每一位同学,在未来的教学生涯中,都能谨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注重自身师德的培养。你们未来都是春天播撒种子的人,是传道授业解惑者。你们的一举一动也许都会影响某个幼儿的发展。也许有些同学还未明确自己的前方的道路,但是当你成为了师范生,便意味着你选择了比一般职业更沉重的责任,也选择了比一般职业更加神圣的使命。

希望我们都能怀揣着热爱,让师德的种子在我们心中萌发,努力成为一名优秀的老师,我与大家一同前行在路上!


202212012134371575.jpg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