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心vlog破解免费

您的位置: 首页 >管理机构>团委>素质拓展>志愿服务>详细内容

志愿服务

青年志愿者活动工作

来源: 发布时间:2006-03-20 00:00:00 浏览次数: 【字体:

苏州幼师青年志愿者活动工作

 1999年我校团委正式启动青年志愿者活动,以“立足校园,服务社区”为宗旨,结合幼师生自身特点和优势,夯实基础,稳步推进。目前我们有校外常设基地3个,班团支部定点基地19个,500多名团员注册成为志愿者,占团员总人数的61%100多名骨干活跃在各个基地中,起到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志愿服务内容由帮困助残拓展到给弱势人群多元关怀;服务形式由义务劳动、捐赠延伸为与学生教育实践相结合;服务时间确保每周一次,寒、暑假也不间断,树立了幼师生良好的社会形象,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影响力。20001222日《姑苏晚报》社区新闻版以《苏州幼师的志愿者们》为题报道了我校志愿者在苏州儿童医院的事迹。在2003325日的《苏州日报》的《教育周刊》报道了我校青年志愿者活动的通讯。现将我校青年志愿活动做如下总结:

1、不断挖掘“团结、友善、互助、进取”的志愿精神,加强志愿者能力训练,鼓励创新,不断提高志愿服务质量。

为了更好的了解我校志愿活动的情况,我们曾做了相关的调查。通过调查我们发现:锻炼能力、帮助他人、体验生活、学习技能、发挥特长是绝大部分学生参加志愿活动的动机,从排序逻辑中也可以发现,参加志愿活动的学生在致力于帮助他人的同时,也在锤炼自己的能力与素质,这种体现双赢的实践活动,不失为一种较好的德育手段。对志愿活动精神的理解,有30%的学生认为类似于学雷锋的活动,48%表示是参与社会活动的新途径 ,5%认为是形式主义,4%认为没什么重要意义。由此看来,学生对志愿活动的性质有初步了解,不管认为是新时代的雷锋精神,还是社会实践的途径,都说明学生在关注社会,关注自己,也从侧面反映出我校志愿者活动已从最初的重形式逐步发展为重实效。值得一提的是学生在志愿活动中更加注重了精神体验,38%的学生认为精神奖励是最好的奖励方式,55%认为精神奖励为主、物质奖励为辅,7%认为物质奖励为主、为辅精神奖励为辅,选择物质奖励为主的比率为0。同样,在活动中是否会自己贴补零钱的问题上,18%的学生表示愿意,78%认为在一定额度内会贴补,只有4%的学生表示不管多少都不愿意。事实上,学生在参加志愿活动时,经常会贴补交通费、通讯费、书报费等,大部分同学并不计较,从不向老师抱怨或要求报销费用。在当前追求物质利益的市场经济环境中,学生能主动奉献时间、金钱和精力是难能可贵的。

不容否认,许多学生最初参与志愿行动时仅仅看作是“好人好事”的另一种表现形式,经过多年持续、规范的运作,越来越多的学生已经意识到,帮助他人也是对自己能力的锻炼。志愿者参加动机的调查数据已经证实了这点:有61%的志愿者表示志愿活动让自己有许多体会和感受,对今后的生活处世都有产生影响。学生认为,作为一名志愿者需具备责任心(92%)、耐心(85%)、爱心(86%)、奉献意识(77%)。随着我校志愿者领域的拓展,服务对象的多元性,服务需求多层次性的出现,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提高服务水平和服务层次,不断提高志愿服务质量已经列为我校团委工作探索的新方向。当然也应该看到,仍有少部分学生参加活动是带有功利、短期、被迫因素的,但总体说来,我校志愿者队伍的动机较好,素质较高。

2、弘扬志愿精神和人文精神,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和公民道德水准,实现公民意识的新觉醒。

志愿者常常会面对自身综合能力和条件的限制,特别是惰性、私心杂念的困扰,弱化服务实效。因此,教育学生把志愿者行动看作是对自己人格和品行的塑造和检验,把参加志愿服务看作是收获充实精神、纯净心灵、完善人性、提高品质的机会。现代公民在谋求自身发展的同时,还要主动承担社会责任,为社区、团体、他人作奉献。志愿者活动不仅是继承中华民族的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者爱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优秀传统,也是培养学生爱心奉献、热情活力、真诚友善、和睦相助的现代人文精神的重要途径。

儿童医院的志愿者为白血病患儿讲故事,做手工,开辟英语角,希望患儿象正常孩子一样的快乐;敬老院的老人最喜欢和志愿者聊天,阿婆感到最幸福的事就是帮她梳个发髻。志愿服务对志愿者本人而言,能积累丰富的人生体验,完善个体品德;对服务对象而言,能增强对社会的信任感和归属感等。在活动中志愿者不仅是在传递爱心、传播文明,促进人与社会的协调发展,而且也体现了当代公民主动关心他人,承担社会责任的责任意识和道德意识。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道德体验和实验场,无疑志愿活动不失为一种好的德育实践途径。

3、坚持“讲究时效、开拓创新、持之以恒”的工作方针,健全和规范志愿者服务制度。

讲求实效”就是要踏实办事、抓落实、求实效,切忌形式主义;“开拓创新”就是要结合实际,不拘一格,拓展服务领域、改革服务项目、变化服务形式;“持之以恒”就是着眼志愿服务长远发展,集中精力、坚持不懈地推进各项建设,防止半途而废。学校要在坚持工作方针的基础上,制订招募、培训、考核、激励等各方面的规章制度使服务管理有章可循,避免随意性,增强规范性和系统性。目前我们学校正在着手试行以服务时间和服务质量为主要依据的“星级志愿者”认证制度,主要通过制定章程、拓展训练、课程指导、心理支持等方式健全和规范志愿者服务制度,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与此同时,学校很重视对志愿者的服务理念和相关技能、常识的培训,这是保证志愿者能够按照预期的标准或水平完成所承担或将要承担的志愿工作。

志愿者的形象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的是学校形象,因此学校十分注重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要培养一批高素质的骨干志愿者,肩负起“传帮带”的重任,带动和影响其他志愿者,以此来改善队伍结构和提高素质,依此逻辑发展,必将形成志愿服务发展与人的素质提高的良性循环。

4、探索专业特长和志愿服务相结合的幼师特色志愿服务体系。

目前我校的志愿者活动内容和形式已经逐渐突破了单一化的框架,走出校园、走进社区,形成了具有幼师特色的、内容多元化、形式多样化的发展格局。如在小学开设了舞蹈、美术、书法兴趣班、鼓号班,利用课余时间为小学生排练节目;在社区幼儿园开设了保育服务点,凭借所学的幼儿保健知识、幼儿心理学和教育学知识,独立开展保育见习;在敬老院和护养院增设手工和英语班,丰富孤老的晚年生活。 志愿者服务活动与幼师的教育实践相结合,能够发挥幼师的专业特色,贯穿学校良好加特长的培养目标,检验学生知识的掌握运用,锻炼其综合技能的实际运用,也使志愿者增强了学以致用的信心,主体参与意识显着提高。我校青年志愿活动在思想认识上,传播和弘扬志愿精神,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在队伍建设上,逐步建立起一支相对稳定的志愿者骨干队伍,能够长期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在基地创建上,创建了一批在当地社区有较大影响、具有幼师特色的基地;在组织网络上,以校团委和班团支部为依托的志愿者管理网络基本建成;在运作机制上,初步建立起志愿服务工作正常运转的工作机制。

    同时,我们也清醒的认识到存在的不足:由于忽视对志愿服务理念的培训和技能教育的过程管理,不少志愿服务活动一直停留在简单、反复的低层面,出现片面强调数量,忽视质量的现象;在操作体系中,团组织处于孤军作战地位,没有完全整合班主任、教工党、青年团员的资源,使得志愿活动难以做大、做强、做优;在制度建设中,系统管理的反馈、协调、奖励机制有待进一步的加强和完善。

青年志愿者活动是一项长期、艰苦,而又意义深远的工作,作为学校育人臂膀的有力延伸,我们将把它持续深入地开展下去,不断拓展新的活动阵地、内容和形式,努力构建具有时代精神、幼师特色的志愿服务新格局,全面展示当代幼师青年的崭新形象。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